或主理为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气为形而下之器、生物之具。
因此,哲学之城需要普遍语言也需要特殊语言,需要一致性也需要矛盾,需要文学和哲学既冲突又和解,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经常性冲突和经常性和解中发现思想的机会。(同上,第6页)问题虽有不同,但张岱年仍然采取了宇宙论、人生论和致知论(知识论)的结构,同样以人生论为核心,因为中国哲学家所思所议,三分之二都是关于人生问题,常常第一句讲宇宙,第二句便讲人生,而且宇宙的根本原理,也即关于人生的根本原理。
社会科学是现代西方的发明。张岱年也按照西方哲学标准来取材,理由是:以西洋哲学为标准,在现代知识情形下,这是不得不然的。本源性的思想必以一目了然的语言提出一目了然的普遍问题,因此具有直接性、自明性和普遍性。然而并非所有经典问题都永远有效,部分仅限于那时现实的特殊问题已经失效,转化为史学的对象而不再是哲学问题。如果一种思想能够在异地重新生长,必定意味着能够发展出意义续篇,而不是止步于复制。
如果语义重构是可能的,中国自己的西方哲学是否会出现不同于西方线索的演化,或者是否与中国哲学混合而变成一种跨文化哲学,是未知数,也是期望值。以康德式的例子来说,5+7=?是问句,而12是唯一答案。所谓理义,属于主体人道的道德观念,把道德与理义相联通,有和协顺成圣人之道以及治理人伦的理义。
金文《大丰簋》《齐矦壶》《行气铭》。有父、有母、有宗子、有家相等分别。《左传》载: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从头至尾,句句是理一分殊。
如果说天地何来,有无相生,是明天地万物所以生的终极根源、根据的话,那么无形无名、有形有名,是天地万物之所以生的根据和万物生成后所呈现、彰显的形态、形式,两者相辅相成。故有是非可不可,迷执其分。
王衍认为裴仆射善谈名理,混混有雅致(83)。是自然界冷热阴晴等现象。《西铭》大纲是理一而分自尔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歺部》:殊,一曰断也。
它是依据在实践中的客观实际需要而制定的规范人们言行活动的规则,是自然、社会、人生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种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的投射。(49)阐明、发扬理一分殊,突显其在中国哲学理论思维上的价值。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现象界是不真的,非有,非有非无,都是不真。
郭象注:天理自然,知故无为乎其间。形成理——气——数的逻辑结构系统。
(43)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98,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524页。然长长幼幼各不相同,是为分殊。
顺其所同则吉,乖其所趣则凶。王廷相承张载的气体论,批评老子有与无的观点。二程思想经道南学派的传授,到朱熹集理体学之大成,其理也即道、太极,所以道一分殊顺理而为理一分殊。韩非说: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阴阳可数可推百万,可推即可分殊。对道生一,由一而万物的化生过程做了系统的诠释,使道一万殊的思维形式逻辑转换为理一万殊的思维形式。
仁爱如爱亲、爱兄弟、爱亲戚、爱乡里、爱宗族,推而至爱天下国家,只是一个爱流出,其中有许多差等。无是理、道、太极,有是气、器、阴阳。
真有限没有离开有限性范围而达到无限,坏有限是对有限的简单否定与扬弃。《正字通?月部》:有,对无之称。
理一,蕴涵阴阳二气,道一蕴涵天地人三才。原则的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的协同,原则的实施就更为完美。
杜预注:四国、齐、晋、鲁、卫。(71)《殷墟书契前编》7?36?2,《殷墟粹编》524。两仪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66)无穷无数,湛然为一气,其散万殊,不知其为一气的阴阳的分殊,其合便不知其分殊之万,开出气一分殊的新生面。
高翔麟《经典异字释》:气为古氣字,氣为古餼字。疾病对人来说都是不好的事,因而引申惩治恶事恶人。
不成生来便如此?只是习也……所以涵养气质,薰陶德性。太极为理、为道、为一,由两仪、四象、八卦,即由一分殊为八。
四、辨名与穷理 中国古人沿着追问天地之上为何物的思维理路,探求自然、社会、人生万象背后形而上之理,并以此形而上之理为度越形而下万殊之气的所以然者。(67)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25,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998页。
(24)离犹身首相离,异处。因此,人生在世,千变万化,永远处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之中,随时维新,才能永葆身份的青春。二、共相与殊相 形形色色的哲学观,都是以自己殊相的理解去诠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并彰显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一种思维方式。(90)吴廷翰:《吉斋漫录》卷上,载《吴廷翰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7页。
《管子?小匡》:弦子旗为理。(35)人物千差万别,万殊现象呈现于世,但以重玄之道来看,道通为一。
自天地言之,其中固自有分别,自万殊观之,其中亦自有分别。(11)故意增减情状,有所隐避诈妄者,从上书不实论处。
(61)本体道非无,即有,非有,即无。尽管有无尽的差分,但无穷的事法都是同一体性、法性、实相。